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团队拥有一支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学科结构和学缘结构都较为合理的师资队伍,教学科研力量较强。团队成员专业技术职务结构:教授3人,副教授5人,讲师11人;学历结构:博士(包括在读)9人,45周岁以下的都具有硕士及以上的学位;年龄结构:50周岁以上的1人,40周岁以上的6人,30周岁以上的12人。教师分别来自南开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安徽师范大学和安徽大学等名校。
建设内容:经过4年的建设,本教学团队将着力从以下方面进行能力提升:
1.优化团队结构
(1)职称结构
本团队目前职称结构:教授3人,副教授5人,讲师11人,职称结构较为合理;四年后团队职称结构:教授3人,副教授11人,讲师5人,使职称结构更趋合理。
(2)学历层次
目前学历结构:博士4人,硕士15人,双学士1人,学历结构基本合理,但博士学位人数较少;计划四年内,团队学历结构:博士9人,硕士10人。
(3)梯队建设
目前本团队最大年龄48岁,最小29岁,平均年龄为38岁,年龄结构基本合理;教授3名,副教授5名,讲师11名,职称层次较高。未来四年通过培养等方式,力争四年内晋升教授1-2人,晋升副教授3-4人,培养青年博士5人,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加强青年教师的培养力度,形成一支老中青结合、职称结构匹配适当的教学团队,保持梯队年龄结构和职称结构处于合理稳定状态,较好地形成充满活力、富于潜力的教学科研队伍。
2.提高团队教学与科研水平
本团队成员积极参与教学改革,目前正在承担4项省级教改项目,以及5项校级教改项目,发表教学研究与改革论文10余篇。课题组徐其清教授、孙功教授作为核心成员参与省思政理论课建设工程项目(“安徽省大学生思想动态分析研究中心”)建设。四年建设期内,采取切实措施资助团队青年教师申报各类各级科研课题,其中,力争立项安徽省社科联课题6项、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8项、省级教研课题4项、省级及其以上教学成果奖1项。实施团队教师参加学术会议、出版学术专著资助计划,四年内,团队成员参加学术会议40人次,发表教学研究论文论著20篇(部)。整合科研力量,团队成员组建2个科研团队,积极开展科研活动。切实加强现有的“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改革发展研究所”和“廉政文化研究会”两个校级研究单位的建设,以此为依托,积极开展科研教研活动。
在教材及其他教学资源方面,组织团队编写《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两门课教学案例。此外,教学团队拟添置6套多媒体教学课件,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3.扩大团队影响辐射力
(1)教学改革成果应用推广
①教学经验影响辐射。总结教育教学经验,在CN刊物上发表教改论文,推广教学改革成果;②教学会议影响辐射。积极参加全国性或地区性的教学研讨会,进行教学法研讨,推行先进的教学理念和实用的教学方法;③精品课程影响辐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008年被评为校级精品课程,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团队重要的标志性教学成果之一。未来四年,团队将在已有的校级精品课程建设成果的基础上,将精品课程的示范效应扩大到其他课程中,缩小课程之间整体教学水平的差异,按照精品课程的要求去全面提升团队课程的教学质量,同时推动全校其他相关团队的课程建设;④积极参加全国高水平教学研讨会以及主办和承办高水平的教学研讨会,及时交流教学改革经验和成果;⑤在教学过程中结合自己的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成果发表教改论文,承担教研课题,申报教学研究成果奖,推广教学研究成果;⑥结合教学和科研成果,编写教学案例。
(2)扩大学术合作交流
①通过“淮南高校同城联盟”平台,积极参与淮南6所高校开展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观摩、说课活动,进一步提高本教学团队的示范辐射作用;②教学团队中有条件的教师接受邀请,到兄弟院校全程授课,参与教学改革;③四年内,通过外出读博或进修,使本团队青年教师到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研究所、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等国内著名高校进行深造和培训,并与这些大学的教师进行广泛的合作交流,扩大本教学团队在国内外其他高校的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