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理工大学测绘工程专业起源于1951年山东洪山煤校的测量专科,是我校最早设立的几个专业之一。1999年经国家教育部批准设置测绘工程四年制本科专业至今,2004年开始招收地理信息系统四年制本科专业学生,2011年开始招收遥感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生。2010年测绘工程专业开始进行一本招生,2011年地理信息系统专业开始进行一本招生。截止2013年7月,共培养测绘专业中专生315人,专科生120人,土地管理专科生140人,测绘工程本科生1054人,地理信息系统本科生441人。目前该学科在校本科生和研究生约1000人。近年来,毕业生就业率接近100%。
测绘工程专业现有教授2人,副教授5人;博士生导师1人,硕士生导师6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14人,有博士后经历的教师4人。其中45岁以下的中青年教师占79.2%,35岁以下的约占58.3%。形成了一支科研能力强、后劲足、学术水平高的指导教师队伍。
测绘工程专业下设“基础测绘实验室”、“工程测量实验室”、“GNSS实验室”、“遥感技术应用实验室”和“虚拟现实地理信息系统实验室”,有“国土测绘与空间信息研究所”、“导航定位技术应用研究所”和”矿山开采沉陷与土地复垦”三个校级研究所。实验室设备总值1800余万元。本学科除常规的仪器设备外,用于教学和科研的高精度仪器设备主要有卫星信号接收机、数字水准仪、全站仪、陀螺全站仪、无人机遥感系统、三维激光扫描仪、惯性导航系统、GNSS CORS系统、彩色滚筒绘图仪、工程大幅面彩色扫描仪、数字摄影测量工作站、数字水下地形测量系统等,拥有GAMIT 10.40、ARC/INFO 9.0、EV-Globe、Erdas 8.7、VirtuoZo NT 4.0、MapGis、ArcGis、合成孔径干涉雷达处理软件、矿山三维GIS软件等商用数据处理、图形图像处理和数据管理与分析软件,并自主研发了具有国家版权局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的“GPS变形监测信息快速解算系统软件—GQuickS 1.5.5”(简称GQuickS软件)、“GPS(监测)网数据处理软件—GMDPS 2.5”、“GPS(监测)网综合数据处理软件包—GiantS 1.0”GPS数据处理软件和 “征地拆迁数据处理软件系统 LANDMS V1.0”、“ 矿山开采沉陷预计与制图软件—MSPACS 1.0”等,“一种矿山开采沉陷监测信息移动采集终端系统”(专利号:201320005562.6)和“土地集约利用调查实时数据采集终端系统” (专利号:201320005538.2)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实用新型专利,教学和科研力量较为雄厚。
目前,测绘工程专业已建成4个成熟的实习基地:控制面积约50km2、可同时容纳6个专业班级的山南新区数字测图实习基地(已接纳5届学生约600人的实习任务),控制面积约30 km2、可同时容纳4个专业班级的淮南控制测量实习基地(已接纳6届学生约750人的实习任务),服务于课内实验、外专业短期实习的校园数字测图实习基地(已接纳10届学生约5000人的实习任务),控制区域约6000km2的CORS系统基准网(已接纳3届学生约500人的GPS实习任务),为我校今后在淮南及周边地区进行相关专业实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还与安徽省地理信息中心、安徽中安(蚌埠)房地产评估咨询有限公司、北京东方泰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北京超图软件股份有限公司、北京东方联星科技有限公司、淮南精益测绘公司等建立了实习基地或联合实验室,为专业实习提供了良好的实习实训场所。同学们积极参加教师的科研项目,在顾桥煤矿、顾北煤矿、刘庄煤矿、洛河电厂、李嘴孜煤矿、潘北煤矿、朱集煤矿等科研基地,得到了专业科研锻炼。
建设成果
通过2014-2017年的建设,将我校测绘工程专业建成为在全国同类学校中具有高水平、特色鲜明、较强示范性的本科专业,引领我省测绘工程教学和研究的发展,为我省的测绘工程专业建设和改革起到示范和带动作用,成为我省培养测绘工程专业优质人才的培养基地。
建设过程中,本项目取得了以下几方面的成果:
1.制订了特色课程体系建设与人才培养方案
以工程教育认证标准为依据,以学生为中心,以测绘工程专业补充标准为参考,按照结果/产出导向进行测绘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确定了测绘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构建了相应的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工程实践、科学研究、生产活动、综合素质教育等协调发展的特色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方案。
2.及时更新课程教学内容,加强新教材建设
随着测绘科学技术及相关学科技术的发展,在相关课程教学中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同时将“地表移动自动化监测系统研究”等相关科研成果融入教学中,提高学生掌握新技术的能力。组织开展《卫星导航定位原理及应用习题集与实验指导书》、《数字测图原理与方法》、《GPS测量原理及应用》等6部规划教材的编写工作,出版《煤矿开采沉陷自动化监测系统》等专著3部。有关专著和教材共同构成我校GNSS技术的教学、实践、科研的系列参考书。建立《GPS定位原理与应用》教学资源网站(网址:http://geer.aust.edu.cn/)。
3.构建宽松和谐的人文环境,完善人才培养和使用机制
为适应测绘高科技环境,从“明确责和任、促进测绘高科技环境下教师责任的变化,加强现代教育技术能力的提升、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引导教师积极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拓展视野,鼓励教师积极开展科学研究、紧跟学科发展前沿,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构建教学团队”等方面对教师的培养和使用机制进行了有意的探讨。
在项目建设期内,项目团队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项、省部级科研项目4项、省部级教研项目2项及与横向技术服务项目12项,获发明专利2项、软件著作权5项、省部级科研获奖1项,承担的淮南矿业集团“地表移动自动化监测系统研究”项目经安徽省科技厅组织专家鉴定,其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并获2017年度卫星导航定位科学技术奖-优秀工程与产品奖二等奖和2017年度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科学技术奖三等奖,发表教研论文13篇。
4.完善实践教学与考核评价机制,提供人才培养质量
结合专业特色和发展趋势,从“紧跟学科发展前沿、加强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建设,加强实验室建设、构建科学实验教学平台,加强实习基地建设、提高实践教学的实战性,加强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完善实践教学考核评价机制、提高学生参加实践活动的主动性”等方面加强实践教学建设。项目实施期间,两组本科生获第八届全国高等学校测绘学科大学生科技论文大赛二等奖和三等奖各1项,1名本科生获第七届中国卫星导航学术年会青年优秀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