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理工大学环境工程专业1997年开始招生,1998年开始招生硕士研究生,2003年环境工程专业获得博士授予权,2009年经教育部批准成立环境工程专业博士后流动站。目前,已形成了学士、硕士、工程硕士、高校教师攻读硕士学位和博士学历层次的人才培养体系。
专业现有专任教师17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2人,讲师9人,助教1人,实验员2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7人,在读博士2人,硕士学位17人;形成了一支学历、职称和年龄结构合理,稳定而富有朝气的教学队伍。
近年来,专业教师在大气污染控制、水污染控制、固体废弃物处理、环境化学、环境地学、环境微生物学等学科领域取得了较多的教学科研成果。承担各级重要教学研究项目10项,获安徽省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在国内核心期刊上发表具有重要价值的教学研究论文20多篇。已承担国家863项目、国家重大基础研究专项(97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高校博士点学科专项科研基金、安徽省科技攻关计划和国际合作项目等重要科研项目23项,获得省部级科研奖励5项,出版专著9部,申请和获得国家发明专利8项,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300多篇(其中被SCI、EI收录的论文34篇)。
毕业生在政府部门、规划部门、经济管理部门、环保部门、设计单位、工矿企业、科研单位、高等院校从事环境规划、管理、设计、评价、施工、污染治理、教育、研究和开发等方面工作,得到相关单位肯定,使得环境工程专业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
自2013年立项以来,本专业依据建设目标主要开展以下几方面工作: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立项建设期间分别从南京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安徽农业大学、中科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引进高层次人才4名充实到环境工程专业师资队伍中来。建设期间,新增环境工程专业师资队伍新增省级教学名师1人,省级教坛新秀1名,新增省级名师工作室1项。获得安徽理工大学课堂教学竞赛一等奖2人,首届全国煤炭专业微课程教学设计竞赛中获得特等奖1人。
2.修订了人才培养计划。
立项建设期间,学院组织环境工程专业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积极参与各类课程教学研讨会,前往多所高校调研专业建设情况。
培养计划修订过程中,吸取实习单位和用人单位的反馈意见,加强专业核心课程的学时数,增加了实践课程的学时比例,新增了环境监测、环境微生物、固体废物与处置、大气污染控制、水污染控制等课程的单开实验,增加了课程设计、认识实习与生产实习的周数。
为保证环境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在培养计划修订过程中增加了实践课程的学时比例,新增了环境监测、环境微生物、固体废物与处置、大气污染控制、水污染控制等课程的单开实验项目,增加了认识实习与生产实习的周数,增加了设计性综合性实验项目数量。
3.探索教学与课程体系建设方法
立项建设期间,学院组织环境工程专业骨干教师积极申请省级重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精品视频公开课、省级慕课建设项目,加强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的提升,依托省级环境科学与工程示范实验实训中心建设立项和创客实验的建设,加强实践教学水平的提高,发表环境类课程教学研究论文近30篇,获得省级教学成果奖1项,校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项,获得2项省级重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3项校级重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获批1项省级环境工程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获批1项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建设;获得省级精品视频公开课2项,获批环境科学与工程示范实验实训中心建设立项1项,获批《环境科学概论》省级慕课建设立项1项。
4.加强实践环节建设
积极拓展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建立学生到工厂、企业和社会等实践教学基地开展实习的长效机制,保证了实习基地合作的长期性和稳定性。在环境工程专业培养计划的修订过程中,增加了课程设计、认识实习与生产实习的周数,保证课实践实习的时间不少于6个月,建立了现场实习指导教师评语制度,保证的校外实习的教学效果。立项建设期间,新增校外实习基地3个,获批校级矿山环境治理与生态修复协同创新中心1项;新增创客实验室2项。
5. 积极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扩展学生国际视野。
立项建设期间,邀请美国德克萨斯工农兵大学、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南京大学、中国矿业大学、中科院等知名环境学科的专家做学术报告10场,本校环境学科内博士教授专题讲座6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