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理工大学环境工程专业1997年开始招生,1998年开始招生硕士研究生,2003年环境工程专业获得博士授予权,2009年经教育部批准成立环境工程专业博士后流动站。目前,已形成了学士、硕士、工程硕士、高校教师攻读硕士学位和博士学历层次的人才培养体系。
专业现有专任教师17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2人,讲师9人,助教1人,实验员2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7人,在读博士2人,硕士学位17人;形成了一支学历、职称和年龄结构合理,稳定而富有朝气的教学队伍。
近年来,专业教师在大气污染控制、水污染控制、固体废弃物处理、环境化学、环境地学、环境微生物学等学科领域取得了较多的教学科研成果。承担各级重要教学研究项目10项,获安徽省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在国内核心期刊上发表具有重要价值的教学研究论文20多篇。已承担国家863项目、国家重大基础研究专项(97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高校博士点学科专项科研基金、安徽省科技攻关计划和国际合作项目等重要科研项目23项,获得省部级科研奖励5项,出版专著9部,申请和获得国家发明专利8项,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300多篇(其中被SCI、EI收录的论文34篇)。
毕业生在政府部门、规划部门、经济管理部门、环保部门、设计单位、工矿企业、科研单位、高等院校从事环境规划、管理、设计、评价、施工、污染治理、教育、研究和开发等方面工作,得到相关单位肯定,使得环境工程专业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
自2013年立项以来,本专业依据建设目标主要开展以下几方面工作:
1.逐渐形成了一支学历、职称和年龄结构合理,稳定而富有朝气的教学队伍。
通过立项建设以来,环境工程专业教学团队成果显著,环境工程专业师资队伍中具有博士学位教师占到90%,研究生学历100%;引进南京大学、华南理工大学、中科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等博士4人。教师队伍的学历、教学效果、实践经验不断提升,逐步形成了教授(8人)-副教授(8)-讲师(3)职称梯队,形成了博士-硕士的学历梯队,形成了名师-新秀-骨干的师资队伍。
新增省级教坛新秀1名(范廷玉);新增省杰青1人(武慧君);新增省级教学名师1人(高良敏);新增省级名师工作室1项(高良敏教授工作室);2014年和2015年校级课堂教学竞赛一等奖两人(范廷玉2014,郑永红2015);2015年首届全国煤炭专业微课程教学设计竞赛中获得特等奖1人(范廷玉)。
2.优化完善了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
建设借鉴国内外环境工程专业课程改革的最新成果,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应用最新的教学手段,更新课程教学内容,优化课程设置。完成了环境工程专业综合改革试点方案的研讨、修订与完善。建设期间,获批省级慕课建设立项《环境科学概论》(2015);获批省级《环境化学》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2015);获批省级《环境评价理论与方法》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2016);2016年学校立项建设《水污染控制工程》、《水质工程学》和《给水排水管网系统》核心课程建设。
3.深化教学研究,创新教学方法。
鼓励教师深化教学研究、更新教学观念,完善教学手段,积极探索微课、慕课及翻转课堂等手段应用,采用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另外,结合导师制,让本科生参与到科研活动中,做到“三早”。建设期间,获得1项校级重大教改项目(2016);省级一般教研项目-慕课在高校本科教学中的研究(2015);获批省级慕课建设立项《环境科学概论》(2015);发表环境类课程教学研究论文30余篇。
4.强化实践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建设。
结合环境工程专业特点和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人才培养要求,依托实践共享平台(卓越计划、实验实训中心等),优化实践教育内容,改善实践教学设备和场地,采用实验室+企业现场的联合培养模式,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建设期间环境工程专业获批省级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立项(2014);环境科学与工程示范实验实训中心获批建设立项(2015);获批校级矿山环境治理与生态修复协同创新中心1项;安理环境技术(ET)创客实验室(2015)和“土壤卫士”创客实验室(2016)获批立项建设;新增校外实习基地5个。
立项建设期间,对现有实验室改造与设备更新,本科实验教学仪器设备的补缺配套,专业培养方案要求应开实验项目所需仪器设备补缺配套;设计性、创新性、研究性实验需要添加的仪器设备补缺配套。新增设计性、综合性、研究性实验15个,优化了实践教学体系,完善实验设施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