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理工大学(原淮南矿业学院)是当时(1985年)煤炭系统院校中第一个开办煤化工本科专业的院校,1998年后,根据国家高校专业目录调整,煤化工更名并扩展为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而现有的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覆盖面广,拓宽了学生的专业面与就业面,但也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了煤化工专业的原有特色,不能适应煤化工行业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要求。1997年后,我校开始招收化学工艺-煤化工方向硕士研究生,2002年起在环境工程-洁净煤技术、煤气化技术及其灰化学行为、绿色化工与环境催化等方向招收博士研究生。在煤化工领域进行了大量科学研究,取得了一批教学和科研成果,已具有丰富的办学经验。以本专业为依托2004年建设了安徽省煤炭资源综合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13年安徽省教育厅和财政厅批准建设安徽省现代煤炭加工共性技术研究院。
目前我校能够从事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教师队伍职称高,学历层次高,年龄结构合理,师资力量雄厚,共有教师29人,其中教授11人、副教授8人,配备专职实验人员3人。此外,学校图书资源丰富,拥有各类文献190多万册,可供化学工程与专业使用的文献有16万册,每年新增纸质图书200多册,以及电子图书资源的不断充实,能够满足教师教学与科研和学生学习的需要。现有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实验室以及配套的实验设备,近年来,又先后购置了X射线衍射仪、扫描电子显微镜、红外光谱、热分析、原子吸收光谱、气相色谱-质谱仪、物理化学吸附仪等大型试验设备,并建有煤气化实验平台和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煤化学等相关专业实验室。实习基地建设已经完成,目前建有上海宝钢集团、安徽淮化集团和中国石化南京化学工业集团公司等化工实习基地,能满足本专业的教学和科研需要。目前承担863、97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多项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拥有一批在该领域国内外领先人才,近年来与美国、日本、欧共体、韩国等世界著名大学建立密切科研合作,联合培养研究生,为博士生培养走向国际做好前期基础。总之,安徽理工大学办学基础扎实,师资力量雄厚,相关学科齐全,教学仪器与设施完备,已具备申请具有鲜明煤化工特色的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综合改革试点的条件。
基于我国能源结构特点,发展煤化工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需要。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我国煤化工产业取得长足的发展。在国际石油价格不断上涨,国内石油资源严重不足的条件下,以获得洁净能源和化工产品为主要目的的煤制甲醇、二甲醚和煤炭液化等煤化工技术已成为现代煤化工产业发展的主要方向,随着国内第一套煤液化项目开工建设,大型煤制烯烃项目开始规划,煤制甲醇、二甲醚,甲醇羰基合成制醋酸等煤化工项目成为投资热点,煤炭化学工业在我国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随着大型煤化工的项目的不断投入建设,社会对煤化工专业人才的需求非常大,煤化工专业人才将日益紧俏。
安徽是能源大省,安徽省的“861”计划中明确提出打造淮南、淮宿、阜亳、巢湖四大煤化工基地,并拟建设安庆煤化工基地。将煤化工产业培育成为安徽省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和主要的经济增长点,重点发展“化肥、烯烃、焦化、电石、替代燃料、精细化工”六大产业链,规划建设煤制甲醇转化烯烃、煤化-盐化一体化等重大项目。到2020年,安徽省煤化工产业将形成以大型化肥、煤制烯烃为龙头、煤制石油替代产品为代表、焦炭和电石法PVC规范发展的现代煤化工产业格局,目前在安徽(淮南)现代煤化工产业园内建设的中安联合煤化有限责任公司五年间规划投入资金约900亿元,实现年销售收入达1000亿元,年利税总额180亿元,届时年加工原煤约3000万吨。安徽省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迫切需要大量的煤化工专业人才作为技术支撑。安徽省近年对煤化工专业人才的年需求在100人左右,再加上全国其他省份对煤化工人才的需求,预计每年达到800人左右。因此,申请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培养煤化工专业人才,对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项目建设成果:
加强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建设。在教学工作指导委员会指导下每年协助企业“工程实践中心”组织召开1-2次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人力资源会议,及时沟通企业需求与高校人才培养信息,及时了解化工企业动态,不断优化课程建设与完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具有适应安徽地方经济发展、特色鲜明的专业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的科学制定与落实。教学工作指导委员会、全专业教师和“工程实践中心”,每学期召开1-2次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工作会议,研究讨论本学期人才培养方案落实计划情况,提出下学期计划执行方案,落实各环节责任人。每年召开3次座谈会,即专业学生座谈会、授课骨干教师座谈会、企业人员座谈会。了解学生学习状况、教师教学感受、企业期望及社会对毕业生的评价,及时发现方案执行过程中出现的细节问题,为下一步方案的优化与落实提出预案。
建立学院与企业定期沟通的协商机制。一方面,实行实习学生质量跟踪调查制,学院定期向实习单位发放实习学生质量跟踪调查表,调查、了解实习单位对学生的工作适应性、基础理论知识、专业知识、技能以及综合素质等方面的反映和评价,并将获得的信息及时向有关职能部门或学院反映,使学院能及时调整人才培养计划、人才培养模式,改善教学管理。另一方面,企业根据学院的要求,及时调整和改善教学形式,注重将企业内部岗位技能需要与社会职业技能的市场需求相结合,不仅满足企业管理岗位对学生技能素质的需要,还为学生的职业定位提供了更广的选择空间。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优化师资队伍结构。按照培养、引进和使用并重的原则,加快培育各个研究方向的学术骨干。由于本专业对工程要求比较高,在教学改革中,通过兼职等机制,引进安徽淮化集团有限公司、安徽德邦化工有限公司等企业的化工领域优秀人才走进学校、深入教学。另一方面在鼓励现有教师进行学历教育时,同时注重对他们实践能力的培养,如通过对现有教师轮次到企业挂职锻炼,进行短期进修与培训,加强与国内外同行的联系,扩展视野,全方位提高教师的工程实践水平和能力。形成一支结构合理、学术素养高、教学科研及工程实践能力强、具有较强创新能力和团队精神的学科和教学团队。